☺︎ 感謝我的文章有緣被你看見,歡迎來結緣 訂閱費雪的電子報 📨
你是不是常常覺得,每天都像是在和孩子進行「拉鋸戰」?🤯
「快去洗澡!」
「快收玩具!」
「穿鞋,我們要出門了!」
你重複說了五次,孩子還是無動於衷,讓你忍不住開始提高音量,甚至發脾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孩子天生愛唱反調嗎?其實,孩子不聽話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被寵壞」,而是因為我們的溝通方式影響了他們的行為。
本篇文章會帶你看看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Dr. Laura Markham 怎麼說?理解孩子為什麼不願意馬上行動,以及如何用不吼不罵的方法,讓孩子更容易配合!
為什麼孩子不聽我說的話?
1. 孩子的重視的項目與父母不一樣,孩子有自己的優先事項
沒有孩子能理解為什麼洗澡如此重要。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正在進行的事情,對他們來說似乎更重要。這些事情在你看來可能不重要,但孩子的遊戲就是他的工作——這是年幼人類學習的方式。喜歡遊戲的孩子是一件好事—遊戲中學習能帶給孩子自我驅動力
解決方案:先連結孩子,再提出2選1的計劃,尊重孩子的選擇
- 連結孩子:透過觀察,重視孩子正在做的事情,贊同孩子的優先事項,與孩子建立連結:「哇,七寶,你的積木作的設計的真好,可以跟我分享這個樓梯是怎麼作成的嗎?」
- 與孩子接上線後,接著提出父母的要求:「七寶,現在七點,我們要去洗澡囉!你想現在洗澡,還是五分鐘後?好,那就約定五分鐘後喔!」
2. 我們太常重複說一樣的話,訓練成孩子習憤把耳朵關起來,直到你開始吼叫為止
你的孩子不是傻瓜。她知道:如果不理你說的話,她就可以在洗澡前多爭取一些時間。這並不代表孩子很壞(事實這,這真是個聰明的孩子的作為),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位會忽視你的請求五次以上的八歲孩子,這意味著你已經訓練孩子,直到你大喊,孩子才認為你是認真的。
解決方案:輕輕觸碰孩子的身體,評論孩子在作的事,進行連結,再提出要求
與其隔空喊話,請父母移動身體,來到孩子的身旁,觸碰孩子,先評論孩子先在作的事,直到孩子有正視你的眼睛時,跟孩子說:「七寶,媽媽知道你現在在堆積木,但是現在已經七點了,我們要去洗澡了喔!」
3. 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轉換到下一個任務
當我們很專心滑手機時,是否也很不想離開手機去安撫在一旁唉唉叫的孩子?孩子對我們的唉唉叫,就像我們對他們的重複催促一樣——想試圖忽略它。
解決方案:1次預告、建立連結、提醒約定、協助轉換任務
- 給予一次預告:當你告知孩子五分鐘後要做某件事時,記得遵守承諾,五分鐘後再回來提醒。
- 建立連結:再次進入孩子的世界,透過討論他的遊戲來吸引他的注意力,例如:「哇!看看那些火車跑得多快!」
- 提醒約定:「好了,諾亞,五分鐘到了。記得我們的約定嗎?五分鐘,沒有爭論,現在是洗澡時間囉!」
- 用遊戲方式過渡,讓轉換變得有趣:讓孩子從遊戲中,轉換到洗澡的任務,例如:「你想讓這兩台火車跳下軌道,一路衝到浴室嗎?來,我拿這台,你拿那台,我們一起開過去吧!🚂💨」
請注意,我們不是說完就走開,避免孩子測試父母的界限。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停留在現場,監督並支持孩子,幫助他們朝著我們的目標邁進。畢竟,這是我們的目標,而孩子的動力來自於與父母的情感連結。
4. 他們的前額葉皮質仍在發展
孩子的大腦前額葉皮質尚未完全發展,因此他們還沒有能力輕鬆地從「自己想做的事」轉換到「你希望他做的事」。每當你設下界限,要求孩子放棄當下的需求去執行你的請求時,他們都在做選擇。
當孩子選擇了與你的關係比當下的需求更重要時,他們會遵從你的請求。而每一次這樣的選擇,都會強化大腦中負責自我調節的神經連結,幫助孩子發展自律能力。
但這個過程只有在孩子心甘情願轉換時才會發生。如果你強迫孩子,例如用拉扯或大聲吼叫讓他聽話,孩子會抗拒,而不是自願做出選擇。這樣不會幫助他們鍛鍊自律的神經回路,因為「自律」必須來自內在動力,而不是被強迫。
解決方案:用同理心建立界限、提供選擇權
- 用同理心設立界限:讓孩子願意合作,而不是被迫服從,這樣他們才能真正鍛鍊大腦中負責選擇「更高目標」的能力。
- 給予孩子選擇權:當孩子感覺自己有一定的自主權時,他們會更容易接受限制,並主動參與決策。例如:❌「現在立刻去睡覺!」 → ✅「你想聽完這個故事後去睡,還是現在躺下來,我幫你輕輕搖一搖?」
- 讓合作變得有吸引力:當孩子覺得「轉換任務」是有趣的,他們會更容易配合。例如:「我們來比賽,看誰最快刷好牙!」
當孩子願意主動做選擇時,他們的大腦就會不斷強化自律能力,這將讓他們在未來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行為與情緒!
5. 孩子感覺自己沒有被聽見,反而被強迫
我們無法強迫孩子服從,強迫的行為會傷害他們的身體或摧毀他們的心靈。但孩子並不是天生抗拒規則的,他們其實願意合作——前提是他們覺得自己被聽見,並且擁有一點選擇權或控制權。
如果孩子感覺自己總是被推著走,而父母沒有真正理解他們的想法,他們就會抗拒。這並不是因為孩子固執,而是因為沒有人喜歡被強迫。
解決方案:承認孩子的感受,提供選擇權
- 承認孩子的觀點,讓他覺得被理解:當孩子拒絕洗澡時,不要急著說「不可以」,而是先表達理解:「我聽到了,你說得很清楚——不想洗澡! 你真的不想進浴缸,對嗎?」
- 用幽默感緩解對抗情緒:「我猜你長大以後一定再也不會洗澡,對吧?」這樣的回應,能讓孩子放下防備,感覺自己不是在跟父母對抗,而是被理解了。
- 提供選擇,讓孩子有掌控感:即使洗澡是必要的,孩子還是可以有一些決定權,例如:「但今天晚上,你還是需要把身體洗乾淨。你可以選擇泡澡、沖澡,還是用濕毛巾擦身體,你覺得哪個比較有趣?」當孩子覺得自己有選擇,而不是被迫執行,他們會比較願意配合。
- 有時候,父母也可以讓步:有時候,孩子的意見可能真的有道理,這時候,我們可以彈性調整,並告訴孩子這是因為他的好想法,而不是因為他的固執。例如:「其實你說得有道理,今天太冷了,那我們只洗手和臉,明天再洗澡吧!」這樣的回應,不但讓孩子感覺自己的想法被重視,也學會了如何找到雙贏的解決方案,而不是透過對抗來達成目的。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聲音被聽見,他們就更願意合作,而不是用「不聽話」來表達抗拒!
6.孩子感覺與我們的連結被削弱
當孩子不願意配合時,往往不是因為他們「故意搗蛋」,而是因為他們與我們的情感連結變弱了。
但孩子為什麼會感到「斷聯」呢?可能的原因有很多,例如:
- 白天和你分開太久,內心有點不安。
- 早上因為小事你對他發了脾氣,他還在耿耿於懷。
- 他覺得你總是抱著弟弟妹妹,忽略了他的需求。
- 你平常用「處罰」來管教,而不是透過情感連結來引導他。
- 或者,這個世界對他來說很大很陌生,他內心有許多小小的不安,但不知道該怎麼說出口。
當孩子感受到這種情感上的不安全感時,他們的行為也會變得比較固執,甚至更容易對抗父母的指令。
解決方案:透過同理心,不斷修復親子連結
- 在日常生活中,主動表達愛與關懷:孩子需要持續感受到愛,而不是只有在他「表現好」時才被關心。你可以在任何時刻,透過簡單的小動作來建立連結,例如:擁抱:「你剛剛玩得好專心,來抱抱一下吧!」、眼神交流:放下手機,專心聽孩子說話,讓他感受到你的關注、輕拍肩膀:孩子走過你身邊時,輕輕拍拍他的頭或背,讓他感受到你在乎他。
- 在給指令前,先與孩子建立連結: 如果你希望孩子去做某件事,不要直接命令,而是先拉近彼此的情感距離。❌「快點來吃飯!」 → ✅「我剛剛看到你在畫畫,真的好棒!我們來吃飯吧?」當孩子感覺自己是被「邀請」,而不是「被命令」,他們會更願意配合。
- 允許孩子表達內心的負面情緒:當孩子感受到你的溫暖關懷時,他可能會突然發脾氣,甚至大哭大鬧。這是因為,他壓抑的情緒找到了出口。這時候,不要急著責備,而是用耐心陪伴他,讓他安全地釋放壓力。例如:「你是不是覺得今天有點委屈?可以告訴我發生了什麼嗎?」、「我知道,你有點難過……沒關係,我在這裡陪你。」當孩子的情緒被接納後,他會重新感受到與你的連結,之後也會變得更願意合作,而不是用對抗來表達自己的不安。
當孩子的內心安全感足夠時,他們會變得更願意配合,也更能從內心感受到愛與尊重!
7. 孩子對我們「放棄」了
孩子天生會依賴父母的關愛和引導,他們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如果孩子總是表現出對抗、頂嘴、或者經常與你進行權力鬥爭,這可能是一個警訊——孩子開始對你失去信任。
當孩子不再覺得父母「站在自己這一邊」,他們可能會變得越來越不願意合作,甚至開始用反抗來測試與你的關係。
這並不意味著孩子真的「討厭」你,而是表示你們的親子關係需要修復和加強。
解決方案:
1.每天 30 分鐘的「專屬時間」
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它的效果驚人!許多父母會忽略這一點,認為「陪孩子的時間已經夠多了」,但真正的高品質一對一時光能讓孩子重新感受到你對他的關心和愛。
如何安排「專屬時間」?
- 每次 20-30 分鐘,全心全意陪孩子,不滑手機、不做家務,讓孩子知道這段時間是專屬於他的。
- 讓孩子決定活動內容,可以是一起畫畫、玩積木、說故事,甚至只是一起聊天,關鍵是讓孩子感受到你「真的在乎」他的世界。
- 專屬時間要穩定,最好每天都有,例如睡前 30 分鐘,讓孩子期待與你共度的時光。
這段時間不需要說教,只需要陪伴。當孩子感受到你們的關係變得親密,他就更願意合作,而不是對抗。
2. 用笑聲來修復親子關係
笑聲是建立連結的最快方式!如果你覺得孩子最近總是對你不耐煩,或者關係變得有點緊張,那麼「笑聲」可以幫助你們重新連結。
玩一些搞笑的小遊戲,讓孩子發笑
- 和孩子進行「枕頭大戰」、扮鬼臉、講笑話,或者玩一些孩子喜歡的親子遊戲。
- 與孩子一起「鬧著玩」,比如裝作被他「擊敗」,或者做出誇張的搞笑動作,孩子會笑得東倒西歪。
3. 擁抱 & 近距離互動
有時候,孩子的叛逆只是因為他需要更多身體接觸來感受到你的愛。例如:
- 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或者玩「飛高高」遊戲。
- 在沙發上和孩子一起躺著,給他輕輕按摩背部。
當孩子覺得自己「重新被愛」時,他自然會更願意與你合作,而不是對抗。
孩子不聽話?其實,他們也是人!
我們常常希望孩子能夠「聽話」,但其實,沒有人喜歡被控制,孩子也不例外。當孩子感覺自己被「逼迫」時,倔強的孩子會反抗,而順從的孩子則可能會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甚至難以為自己發聲。
我們真正希望培養的,是有自律能力、願意合作,而不是盲目服從的孩子。
選擇你的戰場,不是所有事情都值得爭鬥
有時候,家長會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與孩子拉鋸,例如:「今天穿這件衣服」、「馬上把玩具收好」、「現在就吃完飯」。但如果我們總是在這些小事上與孩子對抗,孩子就會覺得生活的每件事都是一場戰爭,結果反而更容易抗拒。
✅ 讓孩子擁有選擇權
「你想現在洗澡,還是再 5 分鐘?」
「今天出門,你想穿紅色的外套還是藍色的?」
當孩子感覺自己有掌控權,他們會更願意合作,而不是本能地反抗。
✅ 確保孩子知道你「站在他這一邊」
與其總是指揮孩子,試著用教練的方式來引導他們:
- ❌「你應該這樣做!」 → ✅「你覺得這樣做好嗎?」
- ❌「你為什麼總是不聽話?」 → ✅「發生什麼事了?你可以跟我說說嗎?」
當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與支持,他們更容易信任你,也更願意配合。
服從 ≠ 自律,我們希望孩子學會的是「內在的紀律感」
很多人認為「孩子應該聽話」,但真正的目標應該是培養願意合作、能夠獨立思考的孩子,而不是只是服從命令的孩子。
「道德是無論別人怎麼說,你都選擇做正確的事。服從則是無論正確與否,你都選擇聽從指令。」— H.L. Mencken
當孩子的紀律來自於外界的威脅或獎勵,他們只是被動地服從。但當孩子學會自律,他們就會自己選擇做正確的事情,而不需要別人監督。
你希望你的孩子只是「聽話」,還是希望他們能夠自律、自主思考,並且真正理解對錯?
設立界限,讓孩子知道你說到做到
有些人認為,現代父母「太寵孩子」,導致孩子變得任性。但事實並非如此。孩子會無視父母的話,往往是因為父母沒有真正貫徹自己的界限。想像一個父親對孩子說:「快去洗澡!」孩子拖拖拉拉,最後父親直接把孩子抱到浴室裡,但孩子還是不願意洗澡,結果這位父親最後可能會大吼或懲罰孩子,讓孩子帶著負面情緒去洗澡。
這並不是因為這位父親「害怕設限」,而是因為他沒有真正執行他的規則。他訓練了孩子無視自己的話,因為孩子知道:「反正爸爸會一直重複,直到他爆發。」
延伸閱讀:如何用「他律」幫助孩子走向「自律」?──結合蒙特梭利的自由與紀律
堅持同理心設限,讓孩子知道你的話是認真的
✅ 先理解孩子的需求,再堅持界限
「我知道你現在很想繼續玩,但洗澡時間到了,我們可以比賽看看誰最快準備好嗎?」
✅ 說一次就執行,不要重複五次
如果孩子拖延,你可以直接採取行動,而不是一直重複要求。例如,如果孩子不願意關電視,而你已經給了警告,那就平靜地關掉電視,而不是再重複五遍:「快關電視!」
✅ 幫助孩子理解「規則的目的」
孩子更容易遵守有意義的規則,而不是「因為爸媽說的」:
「我們睡前要刷牙,因為這樣才能保護我們的牙齒,這樣以後就不會牙痛。」
當孩子理解規則的原因,他們會更願意遵守,而不是覺得「這只是爸媽的命令」。
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而不是權威下的服從
設定同理心的界限,確實需要花費一些時間和耐心。當孩子不願意合作時,我們不能靠威脅、懲罰來強迫他們,而是要透過耐心的指引與練習,讓他們學會如何自己做正確的選擇。
雖然這看起來比直接命令孩子更費力,但當孩子學會信任你、願意合作,他就不會需要你說五遍才願意行動。長遠來看,這不只是讓孩子更有紀律,更是讓孩子內心強大,能夠做出正確的決定,而不是只會順從命令。
這樣的孩子,未來也更可能成為獨立、自主、有責任感的大人。
當孩子感受到尊重、理解,並且知道你的話是認真的,他們就不需要你說五遍才願意行動,而是會更願意與你合作!💛
原文出處:Obedience: Why Don’t Kids Listen Until You Tell Them Five Times?
🌟 關注《Fish》官方LINE • Facebook •Podcast •YouTube •爸媽打怪讀書會私密社團
我相信,分享的每一「點」,可與他人連結成「線」,成為更好的「面」🥰
💌 您的轉發與分享,是給我最大的鼓勵!
🚀 全新服務!費雪 1對1 親職對話與陪伴!
🧘♀️ 這場交流對談適合誰?
✔︎ 渴望學習正向教養,改善親子關係的父母
✔︎ 有育兒困惑,希望獲得實際建議與靈感的家長
✔︎ 想透過蒙特梭利方法,引導孩子自主學習的父母
✔︎ 關心親子情緒健康,想幫助孩子學會管理情緒的家長
✔︎ 在忙碌生活中,尋找育兒與自我平衡的父母
💡 有些課題無法一蹴解決,但費雪能夠給您支持、陪伴與引導。 媽咪好評記錄
🌟 家和萬事興,教養必修課!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課:12 個對話練習與心法
人氣專家羅寶鴻結合教養金三角「薩提爾、蒙特梭利、阿德勒」精髓,帶你安頓自我,看見孩子「沒規矩」背後的原因,用正向教養教出好規矩。
讓高顏值、聲音安定的寶鴻老師帶領父母走進內心的安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