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和孩子說話的方式,會成為他日後與自己對話的方式

美國《母職雜誌》Peggy O’mara

很幸運地在準備考保母執照的朋友介紹下,認識了這本《讓小小孩瞬間聽話的說話公式》教養書,雖然我沒有很喜歡它的中文書名翻譯,但內容超級實用!除了有黃瑽寧醫師的戒吼推薦之外,本書的作者Joanna Faber、Julie King 結合親身多年的親子教育經驗、和開班授課的「親子工作坊」中的真實回饋集結成冊。若正在育兒生活中忙的水深火熱,無法抽身參加類似的實體親子工作坊,我個人是相當推薦購買這本書作為親子溝通(2-7歲兒童溝通技巧)的教戰手冊喔!

也非常推薦與這本《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閱讀心得: 利用腦科學,培育影響下個世代的孩童全腦心智一塊看,更能了解書中介紹的原因,這些技巧使用起來也更上手了!

如何與孩子有效的溝通?本書說明及舉例非常多篇貼切又生活化的小故事,我自己也跟著練習中。在這邊與你們分享我的閱讀筆記。

處理情緒為優先

沒有照顧好孩子(或自己)的情緒,就不可能作出正確的舉動。

《how to talk so little kids will listen》

來自於洛杉磯加州大學馬修.李柏曼的研究室。當將經歷過的情緒轉換成語言(如:我覺得沮喪),可以幫助管理情緒,抑制杏仁核(大腦掌管情緒的中心),有助於大腦活動的「煞車」;而2-7歲的孩子情緒化是合理的,因控制情緒和壓力的前額葉皮質的發展需要到20歲才會發展完全。

因此與孩子溝通時,首先必須要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接著幫助孩子承認他的感受

但怎麼作才適合呢?

書中的反例非常真實,爸媽們一定要練習避免使用以下口氣:

  • 否定 :「你現在就是沒辦法作到,你還太小了!」
  • 與別人比較 :「你知道為什麼莎拉這麼厲害嗎?因為她有聽話啊!」
  • 額外多問其它問題 :「你怎麼又亂丟了呢?這樣丟很好玩嗎?」
  • 長篇大論

相信多數聽了以上反例的句子,孩子絕對沒有打從心理想繼續或順從父母的指令吧?身為大人的我們,也不喜歡這樣的溝通方式啊!

那我們該使用什麼正確的技巧呢?

  • 透過語言承認孩子感受,千萬別否定他。如:「哥哥作了讓你好生氣的事喔!」孩子需要我們幫忙把情緒說出口,才能慢慢建立起自我意識。若不這麼作,等於無形中傳達「你不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你不能相信自己的感官。」相反的,若我們幫助他們確認感受,可幫助孩子日後成為一個知道自己是誰、清楚自己感受的人。
  • 透過文字承認孩子感受。如:逛大賣場時沒有購買孩子嚷嚷著要購買的商品,那麼我們在孩子的面前將孩子的「願望清單」寫下來,就算是不識字的孩子看到自己的感受有被父母的動作打動,知道自己被放在心上,那種「滿足感」會令孩子感到被愛、被在乎。孩子在被接納情緒後,才更容易接受「想要的不見得永遠能得到」的現實,還可以間接訓練「延遲滿足」的重要能力。
  • 透過藝術創作承認孩子感受。如:有的孩子情緒反應非常強烈,靠說的、寫的可能還不夠,這時可使用藝術創作的方式試看看,可以親子間一起用畫的、用貼的都可以試看看。(如:與孩子一起畫了好幾滴眼淚表達傷心達到同理)
  • 現實中辦不到的,用想像來補償。如:孩子不喜歡剛搬入的新家,用想像力對話來勾勒理想中的房間,日後有機會的話再慢慢添購孩子喜歡的小物。
  • 用傾聽的方式來承認孩子感受。「嗯。」「是。」(有的時候不如不要多話了)🤫

還有其它重點💡

  • 父母的情緒要先照顧好,才能接著處理孩子的情緒。
  • 可以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但不當的行為必須制止。
  • 孩子心情不好時,忍住別再問任何其它問題,別讓孩子感覺自己被質問。
  • 千萬別說「但是」,試著用「問題是⋯」來取代。
  • 誇張一點的敘述承認孩子感受,讓孩子感到被同理。

2-7歲親子溝通的技巧

希望孩子能夠乖乖配合的方式要怎麼作呢?我想這是每個父母都想知道的技巧,對吧!繼續看下去~

避免以下口氣

  • 責怪與指控: 「是不是你沒有放好?」
  • 人身攻擊:「不可以插嘴,沒有禮貌!」
  • 警告句:「趕快下來,你會跌倒!」
  • 反問:「我不是說不可以嗎?你怎麼又丟了?」
  • 嘲諷:「這樣也會弄錯,你真厲害!確定大腦有醒過來嗎?」
  • 威脅:「你再這樣的話,不准你吃飯了!」
  • 長篇大論

讓我們練習這樣作

1. 要好玩

把無聊的任務變成挑戰或遊戲,像七寶對於刷牙這項任務,我試著利用書中的變好玩的方式,轉換成一邊刷牙一邊「找嘴巴裡的數字水果」遊戲,結合她日常有連結的話題,那個晚上我可是盡情的刷了好幾輪呢!

2. 提供選擇

給孩子對於自己生活有點參與感決定權

與其說:「快點上車!」

不如說:「現在要出發了,你要帶泡泡機還是娃娃?」「你要用走的還是騎三輪車呢?」

3. 讓孩子主導

父母試著讓孩子主導,先幫助明確的定義工作項目,再由孩子完成細節。長遠來看,父母的工作量會減少。

書中有推薦「計時器」,讓主導遊戲時間的孩子親眼看到時間的消失,可以幫助意識到自己要結束這活動接著進行下一項工作任務。而我們與七寶使用平板電腦上Lingumi英文課時,會搭配鬧鐘約定:與孩子約定好在鬧鐘響起後,就要結束平板電腦的活動。

4. 提供資訊

試著提供資訊給孩子,讓孩子思考該怎麼作?不但可以減少孩子因下命令而反抗的心態,還可以幫忙孩子發展練習自我控制的能力。

與其說:「不可以買玩具!」

不如說:「我們今天是要去幫哥哥買上課要用的彩色筆,沒有要幫自己買東西回家喔!如果你看到想買的東西,跟媽媽說,我幫你放在願望清單裡。」

5. 用姿勢或一個字表達

要記得這個方式要說的是「名詞」而不是「動詞」,「動詞」會有被逼迫的感受。

如:希望孩子快點穿鞋,就說「鞋子~」

6. 說出你看到的

簡單說出你看的到狀況,而不是指責小孩。

與其說:「你又把水彩倒出來!地上弄的亂七八糟了!」

不如說:「喔~?我看到地上被水彩噴的到處都是耶。」(超級考驗爸媽說話的藝術與耐心😮‍💨)

7. 描述你的感受

通常身為老師或家長,總覺得自己應該要對孩子有無比的耐心,在內心火山快要噴發時,試著深呼吸、從1數到10、想像世界多麼美好又和平!我絕對不失控,但是,這真的一點也不實際,也不可能作到。(看到這段瞬間心裡萌出一陣安心😆)

讓孩子感受到或幫助認識其他人的情緒,對他們也是有效的學習。若爸媽此時感到挫折、沮喪、生氣、失望,都可以透過語言表達讓孩子知道,孩子也可以試著學習如何表達情緒。切記,你的情緒與行為動作需要需要表裡如一, 不要說我很生氣、臉部表情卻又表現得非常和平,擠出微笑與孩子溝通,孩子會非常困惑現在是什麼情況。(就像電影中常常出現讓人猜不到「誰是兇手」的那個角色?讓人摸不著頭緒)

重點💡

  • 表達情緒的不滿時,多說「我」,別說「你」。「你」這個字指責的意味非常重。
  • 處理負面情緒的用詞程度也要經過思考的拿捏, 盡量小心使用「生氣」或「抓狂」的字眼。可以使用「 沮喪」、「灰心」或是「我不喜歡⋯」來替代。

8. 寫張小紙條

當你發現你的話已經重複好幾百次,仍然沒有效,此時考慮可以用寫的用畫的代替語言。文字或圖畫就是有一種無法取代的魔力,可能比你喋喋不休的嘮叨有效得多。比如畫一張:洗頭髮的邀請卡給七寶。(是的,我家孩子超排斥洗頭的。)

9. 在不人身攻擊的前提下採取行動

書中提到的工具不可能適用於每個孩子, 好比幼兒園園長的我們,該做的做還是得做,才能讓幼兒園繼續運行。建議的方式是: 在不人身攻擊的前提下採取行動。

如果你的孩子就是忍不住要在公園裡丟沙子,雖然你已經用盡心思讓一切變得好玩、提供的選項、資訊。這個時候你可以說:「我現在就要帶你回家了,因為我不希望有任何人被石頭打到,就算是小小的沙子也不可以。」

如何處理親子衝突?

但孩子作錯事了,父母會認為應該要懲罰小孩,讓孩子改過, 自行承擔責任,但這樣的懲罰作法也可能讓你陷入以下困境:

不把懲罰當作是解決衝突的方式的原因

  • 若把懲罰當作是解決衝突的方式,此次懲罰的效果不大時,你只會選擇一次比一次罰的更重、更狠毒。
  • 懲罰並不能解決問題。如:在幼兒園,不善於團體生活的小孩因為咬人而受到懲罰, 但處罰並不能讓犯錯的孩子學習到與其它孩子社交的方法。
  • 通常個性倔強的孩子受到懲罰,就會下定決心要抵抗權威。研究發現受到懲罰的小孩更容易行為偏差。
  • 懲罰可能會模糊焦點,反而使孩子錯過真正需要學習的教訓。懲罰並不會讓孩子產生解決問題或彌補過錯的想法,只會讓他們更自私的思考事情、逃避現實。
  • 若懲罰真的有效了,孩子再也沒有犯錯。但你會為這一個成功付出極大的代價, 孩子的內心可能出現「恐懼」、「 膽怯」、或是「攻擊的行為」。

怎麼與孩子一塊解決衝突

1. 表達你的感受⋯用非常強烈的方式

孩子作出危險的行為時,大聲的說出:「 現在馬上住手!」,用詞避免使用指責、 諷刺的意味。 這個年紀的孩子常常真的不懂得危險。

2. 讓孩子知道怎麼彌補過錯

改變孩子的行為跟態度,最快的方式就是帶著她一起彌補過錯,給予孩子學習的機會,懲罰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 一起彌補過錯的過程可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認為自己是一個可以做好事的人。

孩子把食物弄倒了,我們描述眼前看到的情況,讓孩子學習一起清理環境吧!

3. 提供選擇

「我們現在暫時不可以玩溜滑梯了,我看得出來你現在不想要跟大家輪流排隊,你可以去旁邊玩盪鞦韆,或者去玩沙坑,給你決定。」

年幼的孩子需要我們幫忙把精力導流到別處,你提供的選擇可以幫助孩子把精力帶到其他更被接受的活動當中。

4. 在不發生人身攻擊的前提下採取行動

把重點放在:當下安全、情緒的顧慮以及之後的解決方法。

「 我現在要帶你去草皮玩,我們把球拿過去吧!我們換一個可以自由奔跑又不怕撞到別人的地方。」

「 我現在需要把你扣上嬰兒車上的安全帶,這樣你才不會被車子撞到!我知道你不喜歡。但是我們只要走到公園,你就可以下來了。」

5. 討論解決方案

書中有解釋為什麼獎勵是一個危險的作法?因為獎勵通常不會說明問題的根源,而源自高傲的姿態,不為人知的黑暗面。提出獎勵方案時,其實語言帶有威脅的含意:你如果不照我說的作,你就無法吃到甜點。

用點說話技巧「只要趕快把積木收好,我們就可以出去玩了!」讓孩子知道後面有更好玩的活動等著他。

書中有提出「隔離處分」也不是好的作法。為什麼呢?它的問題就在於無法說明問題的所在,孩子並不懂得如何改善問題。

研究發現,最能激起動機的三大要素為:

  • 自主權:由「我」主導
  • 精通:發展內在的本能
  • 目的:感覺到自己的行為是有價值、意義的

因此,書中非常鼓勵與犯錯的幼兒一起討論解決方案,且通常是孩子自己提出來的方案,用在他們身上就會有效,試看看!討論解決方案的步驟也是協助引導孩子思考、同時家長給予正確的資訊,接著一起實踐。

「我們走到停車場了,抓著媽媽的袖子,帶著媽媽一塊走路吧!」

如果從小就採用共同合作的解決方案,它會跟著孩子一起長大,當孩子慢慢成熟後,他的解決問題能力也會更加純熟。父母不可能永遠保護著孩子,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孩子進入外面的世界時,本身能夠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且一起討論解決方案的過程,就是父母與孩子的情感連結,當父母真心考慮孩子的感受、徵求孩子的意見,也使得孩子的心向你敞開。

調整你的期待

與眾不同的孩子需要父母的理解

孩子的發展狀況不一定能符合我們的期待, 有時孩子狀況還沒有辦法加入安靜坐好的團體教室課時, 我們大人應該要調整自己的期待,而不是試圖改變孩子的行為對孩子的期待要符合孩子的發展與經驗累積。

戒尿布的快慢程度也是,因為戒尿布搞的親子關係很緊張,有時最難的情況是,反而是父母本身還沒有接受「我的孩子還沒有準備好不穿尿布。」

孩子今天做的到,但不見得疲倦的他明天也作的到,孩子的心情、身體狀態每天都有新變化。對於新技能的使用不能始終如一,對於父母來說是件不容易適應的事,但育兒就是讓父母心智也跟著成長的過程。

溝通無效的原因

通常在這二個基本要求沒有好好滿足前,孩子的情緒狀態就會不如預期,那就是肚子餓想睡覺

記得先滿足孩子這二項基本需求,有時吃飽心情好,問題就解決了。

後記

這本書的內容真的很精彩,有手足吵架、挑食、愛告狀、說謊、不收拾等狀況題的實戰經驗記錄,對於我來說受益良多。親身派上用場的一則故事是:帶孩子看牙醫(對我們來說是項挑戰)我試著讓孩子理解診所間的情況,跟七寶解釋他的情緒,沒有壓抑她的心情、也不逼迫她要變勇敢;雖她就是這麼情緒化的一看到醫生就哭了,但該完成的就是要完成,我們讓七寶知道我們有理解她,且陪著她,希望她慢慢長大可以理解其實醫生也只是溫柔的檢查牙齒而已,讓我們一起慢慢練習。

當父母最大的福利, 就是這次搞砸了, 下次還有機會等著你!

讓我們不斷的、不斷的學習成為更好的大人😊
好喜歡鱷魚怕怕牙醫怕怕故事的七寶
誠品書店連結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若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分享給你關心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