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謝我的文章有緣被你看見,歡迎來結緣 訂閱費雪的電子報 📨
我們和孩子說話的方式,會成為他日後與自己對話的方式
美國《母職雜誌》Peggy O’mara
很幸運地在準備考保母執照的朋友介紹下,認識了這本《讓小小孩瞬間聽話的說話公式》教養書,雖然我沒有很喜歡它的中文書名翻譯,但內容超級實用!除了有黃瑽寧醫師的戒吼推薦之外,本書的作者Joanna Faber、Julie King 結合親身多年的親子教育經驗、和開班授課的「親子工作坊」中的真實回饋集結成冊。若正在育兒生活中忙的水深火熱,無法抽身參加類似的實體親子工作坊,我個人是相當推薦購買這本書作為親子溝通(2-7歲兒童溝通技巧)的教戰手冊喔!
也非常推薦與這本《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閱讀心得: 利用腦科學,培育影響下個世代的孩童全腦心智一塊看,更能了解書中介紹的原因,這些技巧使用起來也更上手了!
如何與孩子有效的溝通?本書說明及舉例非常多篇貼切又生活化的小故事,我自己也跟著練習中。在這邊與你們分享我的閱讀筆記。
處理情緒為優先
沒有照顧好孩子(或自己)的情緒,就不可能作出正確的舉動。
《how to talk so little kids will listen》
來自於洛杉磯加州大學馬修.李柏曼的研究室。當將經歷過的情緒轉換成語言(如:我覺得沮喪),可以幫助管理情緒,抑制杏仁核(大腦掌管情緒的中心),有助於大腦活動的「煞車」;而2-7歲的孩子情緒化是合理的,因控制情緒和壓力的前額葉皮質的發展需要到20歲才會發展完全。
因此與孩子溝通時,首先必須要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接著幫助孩子承認他的感受。
但怎麼作才適合呢?
書中的反例非常真實,爸媽們一定要練習避免使用以下口氣:
- 否定 :「你現在就是沒辦法作到,你還太小了!」
- 與別人比較 :「你知道為什麼莎拉這麼厲害嗎?因為她有聽話啊!」
- 額外多問其它問題 :「你怎麼又亂丟了呢?這樣丟很好玩嗎?」
- 長篇大論
相信多數聽了以上反例的句子,孩子絕對沒有打從心理想繼續或順從父母的指令吧?身為大人的我們,也不喜歡這樣的溝通方式啊!
那我們該使用什麼正確的技巧呢?
- 透過語言承認孩子感受,千萬別否定他。如:「哥哥作了讓你好生氣的事喔!」孩子需要我們幫忙把情緒說出口,才能慢慢建立起自我意識。若不這麼作,等於無形中傳達「你不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你不能相信自己的感官。」相反的,若我們幫助他們確認感受,可幫助孩子日後成為一個知道自己是誰、清楚自己感受的人。
- 透過文字承認孩子感受。如:逛大賣場時沒有購買孩子嚷嚷著要購買的商品,那麼我們在孩子的面前將孩子的「願望清單」寫下來,就算是不識字的孩子看到自己的感受有被父母的動作打動,知道自己被放在心上,那種「滿足感」會令孩子感到被愛、被在乎。孩子在被接納情緒後,才更容易接受「想要的不見得永遠能得到」的現實,還可以間接訓練「延遲滿足」的重要能力。
- 透過藝術創作承認孩子感受。如:有的孩子情緒反應非常強烈,靠說的、寫的可能還不夠,這時可使用藝術創作的方式試看看,可以親子間一起用畫的、用貼的都可以試看看。(如:與孩子一起畫了好幾滴眼淚表達傷心達到同理)
- 現實中辦不到的,用想像來補償。如:孩子不喜歡剛搬入的新家,用想像力對話來勾勒理想中的房間,日後有機會的話再慢慢添購孩子喜歡的小物。
- 用傾聽的方式來承認孩子感受。「嗯。」「是。」(有的時候不如不要多話了)🤫
還有其它重點💡
- 父母的情緒要先照顧好,才能接著處理孩子的情緒。
- 可以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但不當的行為必須制止。
- 孩子心情不好時,忍住別再問任何其它問題,別讓孩子感覺自己被質問。
- 千萬別說「但是」,試著用「問題是⋯」來取代。
- 誇張一點的敘述承認孩子感受,讓孩子感到被同理。
2-7歲親子溝通的技巧
希望孩子能夠乖乖配合的方式要怎麼作呢?我想這是每個父母都想知道的技巧,對吧!繼續看下去~
避免以下口氣
- 責怪與指控: 「是不是你沒有放好?」
- 人身攻擊:「不可以插嘴,沒有禮貌!」
- 警告句:「趕快下來,你會跌倒!」
- 反問:「我不是說不可以嗎?你怎麼又丟了?」
- 嘲諷:「這樣也會弄錯,你真厲害!確定大腦有醒過來嗎?」
- 威脅:「你再這樣的話,不准你吃飯了!」
- 長篇大論
讓我們練習這樣作
1. 要好玩
把無聊的任務變成挑戰或遊戲,像七寶對於刷牙這項任務,我試著利用書中的變好玩的方式,轉換成一邊刷牙一邊「找嘴巴裡的數字水果」遊戲,結合她日常有連結的話題,那個晚上我可是盡情的刷了好幾輪呢!
2. 提供選擇
給孩子對於自己生活有點參與感或決定權。
與其說:「快點上車!」
不如說:「現在要出發了,你要帶泡泡機還是娃娃?」「你要用走的還是騎三輪車呢?」
3. 讓孩子主導
父母試著讓孩子主導,先幫助明確的定義工作項目,再由孩子完成細節。長遠來看,父母的工作量會減少。
書中有推薦「計時器」,讓主導遊戲時間的孩子親眼看到時間的消失,可以幫助意識到自己要結束這活動接著進行下一項工作任務。而我們與七寶使用平板電腦上Lingumi英文課時,會搭配鬧鐘約定:與孩子約定好在鬧鐘響起後,就要結束平板電腦的活動。
4. 提供資訊
試著提供資訊給孩子,讓孩子思考該怎麼作?不但可以減少孩子因下命令而反抗的心態,還可以幫忙孩子發展練習自我控制的能力。
與其說:「不可以買玩具!」
不如說:「我們今天是要去幫哥哥買上課要用的彩色筆,沒有要幫自己買東西回家喔!如果你看到想買的東西,跟媽媽說,我幫你放在願望清單裡。」
5. 用姿勢或一個字表達
要記得這個方式要說的是「名詞」而不是「動詞」,「動詞」會有被逼迫的感受。
如:希望孩子快點穿鞋,就說「鞋子~」
6. 說出你看到的
簡單說出你看的到狀況,而不是指責小孩。
與其說:「你又把水彩倒出來!地上弄的亂七八糟了!」
不如說:「喔~?我看到地上被水彩噴的到處都是耶。」(超級考驗爸媽說話的藝術與耐心😮💨)
7. 描述你的感受
通常身為老師或家長,總覺得自己應該要對孩子有無比的耐心,在內心火山快要噴發時,試著深呼吸、從1數到10、想像世界多麼美好又和平!我絕對不失控,但是,這真的一點也不實際,也不可能作到。(看到這段瞬間心裡萌出一陣安心😆)
讓孩子感受到或幫助認識其他人的情緒,對他們也是有效的學習。若爸媽此時感到挫折、沮喪、生氣、失望,都可以透過語言表達讓孩子知道,孩子也可以試著學習如何表達情緒。切記,你的情緒與行為動作需要需要表裡如一, 不要說我很生氣、臉部表情卻又表現得非常和平,擠出微笑與孩子溝通,孩子會非常困惑現在是什麼情況。(就像電影中常常出現讓人猜不到「誰是兇手」的那個角色?讓人摸不著頭緒)
重點💡
- 表達情緒的不滿時,多說「我」,別說「你」。「你」這個字指責的意味非常重。
- 處理負面情緒的用詞程度也要經過思考的拿捏, 盡量小心使用「生氣」或「抓狂」的字眼。可以使用「 沮喪」、「灰心」或是「我不喜歡⋯」來替代。
8. 寫張小紙條
當你發現你的話已經重複好幾百次,仍然沒有效,此時考慮可以用寫的、用畫的代替語言。文字或圖畫就是有一種無法取代的魔力,可能比你喋喋不休的嘮叨有效得多。比如畫一張:洗頭髮的邀請卡給七寶。(是的,我家孩子超排斥洗頭的。)
9. 在不人身攻擊的前提下採取行動
書中提到的工具不可能適用於每個孩子, 好比幼兒園園長的我們,該做的做還是得做,才能讓幼兒園繼續運行。建議的方式是: 在不人身攻擊的前提下採取行動。
如果你的孩子就是忍不住要在公園裡丟沙子,雖然你已經用盡心思讓一切變得好玩、提供的選項、資訊。這個時候你可以說:「我現在就要帶你回家了,因為我不希望有任何人被石頭打到,就算是小小的沙子也不可以。」
如何處理親子衝突?
但孩子作錯事了,父母會認為應該要懲罰小孩,讓孩子改過, 自行承擔責任,但這樣的懲罰作法也可能讓你陷入以下困境:
不把懲罰當作是解決衝突的方式的原因
- 若把懲罰當作是解決衝突的方式,此次懲罰的效果不大時,你只會選擇一次比一次罰的更重、更狠毒。
- 懲罰並不能解決問題。如:在幼兒園,不善於團體生活的小孩因為咬人而受到懲罰, 但處罰並不能讓犯錯的孩子學習到與其它孩子社交的方法。
- 通常個性倔強的孩子受到懲罰,就會下定決心要抵抗權威。研究發現受到懲罰的小孩更容易行為偏差。
- 懲罰可能會模糊焦點,反而使孩子錯過真正需要學習的教訓。懲罰並不會讓孩子產生解決問題或彌補過錯的想法,只會讓他們更自私的思考事情、逃避現實。
- 若懲罰真的有效了,孩子再也沒有犯錯。但你會為這一個成功付出極大的代價, 孩子的內心可能出現「恐懼」、「 膽怯」、或是「攻擊的行為」。
怎麼與孩子一塊解決衝突?
1. 表達你的感受⋯用非常強烈的方式
孩子作出危險的行為時,大聲的說出:「 現在馬上住手!」,用詞避免使用指責、 諷刺的意味。 這個年紀的孩子常常真的不懂得危險。
2. 讓孩子知道怎麼彌補過錯
改變孩子的行為跟態度,最快的方式就是帶著她一起彌補過錯,給予孩子學習的機會,懲罰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 一起彌補過錯的過程可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認為自己是一個可以做好事的人。
孩子把食物弄倒了,我們描述眼前看到的情況,讓孩子學習一起清理環境吧!
3. 提供選擇
「我們現在暫時不可以玩溜滑梯了,我看得出來你現在不想要跟大家輪流排隊,你可以去旁邊玩盪鞦韆,或者去玩沙坑,給你決定。」
年幼的孩子需要我們幫忙把精力導流到別處,你提供的選擇可以幫助孩子把精力帶到其他更被接受的活動當中。
4. 在不發生人身攻擊的前提下採取行動
把重點放在:當下安全、情緒的顧慮以及之後的解決方法。
「 我現在要帶你去草皮玩,我們把球拿過去吧!我們換一個可以自由奔跑又不怕撞到別人的地方。」
「 我現在需要把你扣上嬰兒車上的安全帶,這樣你才不會被車子撞到!我知道你不喜歡。但是我們只要走到公園,你就可以下來了。」
5. 討論解決方案
書中有解釋為什麼獎勵是一個危險的作法?因為獎勵通常不會說明問題的根源,而源自高傲的姿態,不為人知的黑暗面。提出獎勵方案時,其實語言帶有威脅的含意:你如果不照我說的作,你就無法吃到甜點。
用點說話技巧「只要趕快把積木收好,我們就可以出去玩了!」讓孩子知道後面有更好玩的活動等著他。
書中有提出「隔離處分」也不是好的作法。為什麼呢?它的問題就在於無法說明問題的所在,孩子並不懂得如何改善問題。
研究發現,最能激起動機的三大要素為:
- 自主權:由「我」主導
- 精通:發展內在的本能
- 目的:感覺到自己的行為是有價值、意義的
因此,書中非常鼓勵與犯錯的幼兒一起討論解決方案,且通常是孩子自己提出來的方案,用在他們身上就會有效,試看看!討論解決方案的步驟也是協助引導孩子思考、同時家長給予正確的資訊,接著一起實踐。
「我們走到停車場了,抓著媽媽的袖子,帶著媽媽一塊走路吧!」
如果從小就採用共同合作的解決方案,它會跟著孩子一起長大,當孩子慢慢成熟後,他的解決問題能力也會更加純熟。父母不可能永遠保護著孩子,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孩子進入外面的世界時,本身能夠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且一起討論解決方案的過程,就是父母與孩子的情感連結,當父母真心考慮孩子的感受、徵求孩子的意見,也使得孩子的心向你敞開。
調整你的期待
與眾不同的孩子需要父母的理解
孩子的發展狀況不一定能符合我們的期待, 有時孩子狀況還沒有辦法加入安靜坐好的團體教室課時, 我們大人應該要調整自己的期待,而不是試圖改變孩子的行為。對孩子的期待要符合孩子的發展與經驗累積。
戒尿布的快慢程度也是,因為戒尿布搞的親子關係很緊張,有時最難的情況是,反而是父母本身還沒有接受「我的孩子還沒有準備好不穿尿布。」
孩子今天做的到,但不見得疲倦的他明天也作的到,孩子的心情、身體狀態每天都有新變化。對於新技能的使用不能始終如一,對於父母來說是件不容易適應的事,但育兒就是讓父母心智也跟著成長的過程。
溝通無效的原因
通常在這二個基本要求沒有好好滿足前,孩子的情緒狀態就會不如預期,那就是肚子餓與想睡覺。
記得先滿足孩子這二項基本需求,有時吃飽心情好,問題就解決了。
後記
這本書的內容真的很精彩,有手足吵架、挑食、愛告狀、說謊、不收拾等狀況題的實戰經驗記錄,對於我來說受益良多。親身派上用場的一則故事是:帶孩子看牙醫(對我們來說是項挑戰)。我試著讓孩子理解診所間的情況,跟七寶解釋他的情緒,沒有壓抑她的心情、也不逼迫她要變勇敢;雖她就是這麼情緒化的一看到醫生就哭了,但該完成的就是要完成,我們讓七寶知道我們有理解她,且陪著她,希望她慢慢長大可以理解其實醫生也只是溫柔的檢查牙齒而已,讓我們一起慢慢練習。
當父母最大的福利, 就是這次搞砸了, 下次還有機會等著你!
讓我們不斷的、不斷的學習成為更好的大人😊
📚 如何說故事給孩子聽,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
親愛的讀者,Fish 正在計劃一場關於「如何說故事給孩子聽」的線上培訓講座。為了確保這場講座能夠滿足您的需求,請花幾分鐘時間 ✍️完成調查問卷,幫助 Fish 能更好地為您和您的孩子服務。😊
收聽 費雪阿姨說故事 兒童 Podcast |幼兒睡前故事 |兒童故事繪本 其它集數
Hi, 我是正向教養家長講師 Fish,喜歡推廣正念、閱讀、記錄親子旅遊!2024 推出「費雪阿姨說故事」兒童Podcast頻道。我深受正念的影響,將覺知、安定教養融入育兒生活。正念的力量能夠引領我們走向溫暖的光芒!歡迎追蹤 Fish與七寶游世界粉絲團,加入正念育兒的族人,訂閱我的電子報 😊 成為筆友及獲得私密故事喔 💛
🔥 媽咪好評推薦!免費的1對1英文線上課
真實體驗記錄分享:兒童美語學習記錄(4Y2M):OiKid 兒童英文課程評價及體驗心得分享
📍 採用美國國小CCSS系統教材
📍 真人視訊(來自美、英、澳、加拿大等具有英文教學資格證書的雙語師或外師)
📍 互動活潑有趣
想讓您家寶貝體驗 Oikid 精品家教課嗎?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 《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閱讀心得: 利用腦科學,培育影響下個世代的孩童全腦心智
- 《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讓我們成為更好的大人的契機
- 《開啟高敏感孩子天賦》真正重要的東西,不是眼睛看得到的,只能用心體會
- 《在家玩蒙特梭利》認識孩子的0-6歲的敏感期|秩序敏感期
- 《The Montessori Toddler 》蒙特梭利教學法,認識1-3歲的兒童發展階段
若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分享給你關心的好友!
🌟 關注《Fish》官方LINE • Facebook •Podcast •YouTube •爸媽打怪讀書會私密社團
我相信,分享的每一「點」,可與他人連結成「線」,成為更好的「面」🥰
💌 您的轉發與分享,是給我最大的鼓勵!
🌟 家和萬事興,教養必修課!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課:12 個對話練習與心法
人氣專家羅寶鴻結合教養金三角「薩提爾、蒙特梭利、阿德勒」精髓,帶你安頓自我,看見孩子「沒規矩」背後的原因,用正向教養教出好規矩。
讓高顏值、聲音安定的寶鴻老師帶領父母走進內心的安定 ❤️